【記者張淑慧、蔡宗武/屏東報導】
屏東縣政府23、24一連兩天舉辦「南國與萬國的交會:全球史視野下的羅妹號、牡丹社事件與十九世紀瑯嶠地方社會」國際學術研討會,以多元觀點重新建構各界對於牡丹社事件的認識。
牡丹社事件之後至今已超過140年,是影響臺灣甚為深遠的相關涉外事件,相關場域或對事件客觀的理解,有待進一步的釐清及分析,因此透過研討會的交流與探討,還原事實真相,讓淹沒於歷史洪流的場域空間得以再現,並使發生在臺灣島上關鍵的歷史能被清楚解讀。
潘孟安縣長表示,屏東縣政府向文化部爭取推動「再造歷史現場計畫」,牡丹社事件是其中之一,期望透過「牡丹社事件」的詮釋,凝聚地方的共識,以再現歷史記憶,並帶動地方觀光與產業。
文資局副局長邱建發指出,文化部提出以「再造歷史現場」結合文化資產保存與地方空間治理,重新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。透過研討會的交流,除了凸顯歷史事件的複雜性以外,也貼近了現代對於歷史事件的思考。
為期兩天的研討會安排兩場專題演講、兩場座談會,以及四場論文發表會。23日開幕式邀請牡丹古謠演出,帶領來賓走進古稱「瑯嶠」的恆春半島。與會貴賓包括台灣史前博物館館長王長華、牡丹鄉鄉長潘壯志、日本作家平野久美子等多人。
第一場專題演講邀請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Robert Eskildsen教授,長期致力於十九世紀末東亞海域的研究,尤其著力於1867年羅妹號事件後到1874年牡丹社事件,圍繞著恆春半島的東亞局勢各種變化的探究。第二場的專題演講,邀請到牡丹社後裔、現任牡丹國小教師,以原住民觀點進行牡丹社研究的高加馨老師演說。
座談會首場由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、長篇歷史小說《傀儡花》作者陳耀昌醫師分享歷史考據的研究心得。第二場綜合座談會則由Eskildsen教授等多位老師,共同分享牡丹社事件的研究心得。
四場論文發表以「從萬國之眼觀牡丹社事件」、「從史料走出新觀點」、「走進地域體會族群互動」、「歷史的牡丹社事件之外」,由國內外14位學者專家及有志於鑽研此領域的青年學者共同發表。